Contents

gRPC(Go)教程(十三)--- Kubernetes 环境下的 gRPC 负载均衡

本文主要介绍了 Kubernetes 环境中的 gRPC 负载均衡具体实现。

gRPC 系列相关代码见 Github

1. 概述

系统中多个服务间的调用用的是 gRPC 进行通信,最初没考虑到负载均衡的问题,因为用的是 Kubernetes,想的是直接用 K8s 的 Service 不就可以实现负载均衡吗。

但是真正测试的时候才发现,所有流量都进入到了某一个 Pod,这时才意识到负载均衡可能出现了问题。

因为 gRPC 是基于 HTTP/2 之上的,而 HTTP/2 被设计为一个长期存在的 TCP 连接,所有都通过该连接进行多路复用。

这样虽然减少了管理连接的开销,但是在负载均衡上又引出了新的问题。

由于我们无法在连接层面进行均衡,为了做 gRPC 负载均衡,我们需要从连接级均衡转向请求级均衡

换句话说,我们需要打开一个到每个目的地的 HTTP/2 连接,并平衡这些连接之间的请求。

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一个 7 层负载均衡,而 K8s 的 Service 核心使用的是 kube proxy,这是一个 4 层负载均衡,所以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。

整理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案:

  • 1)每次都重新建立连接,用完后关闭连接,直接从源头上解决问题。
    • ???这算什么方案哈哈
  • 2)客户端负载均衡
  • 3)服务端负载均衡

2. 客户端负载均衡

这也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方案,具体为:NameResolver + load balancing policy+Headless-Service

相关教程可以看上一篇文章gRPC系列教程(十二)—客户端负载均衡

1)当 gRPC 客户端想要与 gRPC 服务器进行交互时,它首先尝试通过向 resolver 发出名称解析请求来解析服务器名称,解析程序返回已解析IP地址的列表。

2)Kubernetes Headless-Service 在创建的时候会将该服务对应的每个 Pod IP 以 A 记录的形式存储。

3)常见的 gRPC 库都内置了几个负载均衡算法,比如 gRPC-Go 中内置了pick_firstround_robin两种算法。

  • pick_first:尝试连接到第一个地址,如果连接成功,则将其用于所有RPC,如果连接失败,则尝试下一个地址(并继续这样做,直到一个连接成功)。
  • round_robin:连接到它看到的所有地址,并依次向每个后端发送一个RPC。例如,第一个RPC将发送到backend-1,第二个RPC将发送到backend-2,第三个RPC将再次发送到backend-1。

所以建立连接时只需要提供一个服务名即可,gRPC Client 会根据 DNS resolver 返回的 IP 列表分别建立连接,请求时使用 round_robin 算法进行负载均衡,选择其中一个连接用来发起请求。

核心代码如下:

	svc := "mygrpc:50051"
	ctx, cancel := context.WithTimeout(context.Background(), time.Second*5)
	defer cancel()
	conn, err := grpc.DialContext(
		ctx,
		fmt.Sprintf("%s:///%s", "dns", svc),
		grpc.WithDefaultServiceConfig(`{"loadBalancingPolicy":"round_robin"}`), // 指定轮询负载均衡算法
		grpc.WithInsecure(),
		grpc.WithBlock(),
	)
	if err != nil {
		log.Fatal(err)
	}

主要是配置负载均衡算法:

grpc.WithDefaultServiceConfig(`{"loadBalancingPolicy":"round_robin"}`)

网上很多比较旧的文章用的是grpc.WithBalancerName(""),在新版中不推荐使用了。

存在的问题

当 Pod 扩缩容时 客户端可以感知到并更新连接吗?

  • Pod 缩容后,由于 gRPC 具有连接探活机制,会自动丢弃无效连接。

  • Pod 扩容后,没有感知机制,导致后续扩容的 Pod 无法被请求到。

gRPC 连接默认能永久存活,如果将该值降低能改善这个问题。

在服务端做以下设置

	port := conf.GetPort()
	lis, err := net.Listen("tcp", port)
	if err != nil {
		log.Fatalf("failed to listen: %v", err)
	}
	s := grpc.NewServer(grpc.KeepaliveParams(keepalive.ServerParameters{
		MaxConnectionAge:      time.Minute,
	}))
	pb.RegisterVerifyServer(s, core.Verify)
	log.Println("Serving gRPC on 0.0.0.0" + port)
	if err = s.Serve(lis); err != nil {
		log.Fatalf("failed to serve: %v", err)
	}

这样每个连接只会使用一分钟,到期后会重新建立连接,相当于对扩容的感知只会延迟 1 分钟。

虽然能用,但是并比是那么完美,强迫症表示完成无法接受这个方案。

kuberesolver

为了解决以上问题,很容易想到直接在 client 端调用 Kubernetes API 监测 Service 对应的 endpoints 变化,然后动态更新连接信息。

搜了一下发现 Github 上已经有这个思路的解决方案了:kuberesolver

// Import the module
import "github.com/sercand/kuberesolver/v3"
	
// Register kuberesolver to grpc before calling grpc.Dial
kuberesolver.RegisterInCluster()
// if schema is 'kubernetes' then grpc will use kuberesolver to resolve addresses
cc, err := grpc.Dial("kubernetes:///service.namespace:portname", opts...)

具体就是将 DNSresolver 替换成了自定义的 kuberesolver。

同时如果 Kubernetes 集群中使用了 RBAC 授权的话需要给 client 所在Pod赋予 endpoint 资源的 get 和 watch 权限。

具体授权过程如下:

需要分别创建ServiceAccountRoleRoleBinding3 个实例, k8s 用的也是 RBAC 授权,所以应该比较好理解。

apiVersion: v1
kind: ServiceAccount
metadata:
  namespace: vaptcha
  name: grpclb-sa
kind: Role
apiVersion: rbac.authorization.k8s.io/v1
metadata:
  namespace: vaptcha
  name: grpclb-role
rules:
- apiGroups: [""]
  resources: ["endpoints"]
  verbs: ["get", "watch"]
kind: RoleBinding
apiVersion: rbac.authorization.k8s.io/v1
metadata:
  name: grpclb-rolebinding
  namespace: vaptcha
subjects:
- kind: ServiceAccount
  name: grpclb-sa
  namespace: vaptcha
roleRef:
  kind: Role
  name: grpclb-role
  apiGroup: rbac.authorization.k8s.io

创建对象

$ kubectl apply -f svc-account.yaml 
serviceaccount/example-sa created
$ kubectl apply -f role.yaml 
role.rbac.authorization.k8s.io/example-role created
$ kubectl apply -f role-binding.yaml 
rolebinding.rbac.authorization.k8s.io/example-rolebinding created

Pod 中指定权限:serviceAccountName: grpclb-sa

apiVersion: v1
kind: Pod
metadata:
  namespace: mynamespace
  name: sa-token-test
spec:
  containers:
  - name: nginx
    image: nginx:1.7.9
  serviceAccountName: grpclb-sa

因为 kuberesolver 是直接调用 Kubernetes API 获取 endpoint 所以不需要创建 Headless Service 了,创建普通 Service 也可以。

3. 服务端负载均衡

服务端负载均衡主要是在 Pod 之前增加一个 中间组件,一般为 7 层负载均衡。

client 请求中间组件,由中间组件再去请求后端的 Pod。

常见的组件比如 Linkerd,或者 ServiceMesh 如 istio 中的 envoy 也能实现同样的效果。

4. 小结

相比之下更加推荐使用 客户端负载均衡

  • 客户端负载均衡更加简单,服务直连性能更高。
  • 服务端负载均衡所有请求都需要经过负载均衡组件,相当于是又引入了一个全局热点。
  • ServiceMesh 的话对基础设施、技术栈要求比较高,落地比较困难。

5. 参考

https://grpc.io/blog/grpc-load-balancing/
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Round-robin_DNS

https://kubernetes.io/blog/2018/11/07/grpc-load-balancing-on-kubernetes-without-tears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