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ntents

Kubernetes教程(七)---Pod 之(1) 为什么需要 Pod

本文主要解释了 Kubernetes 中为什么需要新增 Pod 的概念及 Kubernetes 中的 容器设计模式。

1. Why

回答开篇的问题:为什么 Kubernetes 项目又突然搞出一个 Pod 来呢?

答:为了更好的管理。

首先,关于 Pod 最重要的一个事实是:它只是一个逻辑概念

Kubernetes 真正处理的,还是宿主机操作系统上 Linux 容器的 Namespace 和 Cgroups,而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 Pod 的边界或者隔离环境。

Pod 这个看似复杂的 API 对象,实际上就是对容器的进一步抽象和封装而已,其实是一组共享了某些资源的容器。

具体的说:Pod 里的所有容器,共享的是同一个 Network Namespace,并且可以声明共享同一个 Volume。

2. 环境共享

2.1 Network Namespace

共享 Network Namespace 在 Docker 里也可以实现,通过 docker run --net --volumes-from这样的命令就能实现嘛,比如:

$ docker run --net=B --volumes-from=B --name=A image-A

不过这样的前提条件是:容器 B 就必须比容器 A 先启动

这会导致一个 Pod 里的多个容器就不是对等关系,而是拓扑关系了

所以,在 Kubernetes 项目里,Pod 的实现需要使用一个中间容器,这个容器叫作 Infra 容器

在 Pod 中,Infra 容器永远都是第一个被创建的容器,而其他用户定义的容器,则通过 Join Network Namespace 的方式,与 Infra 容器关联在一起。

在 Kubernetes 项目里,Infra 容器一定要占用极少的资源,所以它使用的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镜像,叫作:k8s.gcr.io/pause。

这个镜像是一个用汇编语言编写的、永远处于“暂停”状态的容器,解压后的大小也只有 100~200 KB 左右。

而在 Infra 容器“Hold 住”Network Namespace 后,用户容器就可以加入到 Infra 容器的 Network Namespace 当中了。所以,如果你查看这些容器在宿主机上的 Namespace 文件(这个 Namespace 文件的路径,我已经在前面的内容中介绍过),它们指向的值一定是完全一样的。

具体如下图所示:

https://github.com/lixd/blog/raw/master/images/kubernetes/pod/pod-infra.png

图源:深入剖析Kubernetes

2.2 Volume

有了 Infra 这个设计之后,共享 Volume 就简单多了:Kubernetes 项目只要把所有 Volume 的定义都设计在 Pod 层级即可。

这样,一个 Volume 对应的宿主机目录对于 Pod 来说就只有一个,Pod 里的容器只要声明挂载这个 Volume,就一定可以共享这个 Volume 对应的宿主机目录。

---
apiVersion: v1
kind: Pod
metadata:
  name: two-containers
spec:
  restartPolicy: Never
  volumes:
  - name: shared-data
    hostPath:      
      path: /data
  containers:
  - name: nginx-container
    image: nginx
    volumeMounts:
    - name: shared-data
      mountPath: /usr/share/nginx/html
  - name: debian-container
    image: debian
    volumeMounts:
    - name: shared-data
      mountPath: /pod-data
    command: ["/bin/sh"]
    args: ["-c", "echo Hello from the debian container > /pod-data/index.html"]

在这个例子中,debian-container 和 nginx-container 都声明挂载了 shared-data 这个 Volume。而 shared-data 是 hostPath 类型。所以,它对应在宿主机上的目录就是:/data。而这个目录,其实就被同时绑定挂载进了上述两个容器当中。

3. 容器设计模式

Pod 这种超亲密关系容器的设计思想,实际上就是希望,当用户想在一个容器里跑多个功能并不相关的应用时,应该优先考虑它们是不是更应该被描述成一个 Pod 里的多个容器。

即:优先将关联密切的容器运行在一个 Pod 中

例一:Java Web 应用

第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:WAR 包与 Web 服务器。

我们现在有一个 Java Web 应用的 WAR 包,它需要被放在 Tomcat 的 webapps 目录下运行起来。假如,你现在只能用 Docker 来做这件事情,那该如何处理这个组合关系呢?

  • 一种方法是,把 WAR 包直接放在 Tomcat 镜像的 webapps 目录下,做成一个新的镜像运行起来。可是,这时候,如果你要更新 WAR 包的内容,或者要升级 Tomcat 镜像,就要重新制作一个新的发布镜像,非常麻烦。

  • 另一种方法是,你压根儿不管 WAR 包,永远只发布一个 Tomcat 容器。不过,这个容器的 webapps 目录,就必须声明一个 hostPath 类型的 Volume,从而把宿主机上的 WAR 包挂载进 Tomcat 容器当中运行起来。

    • 不过,这样你就必须要解决一个问题,即:如何让每一台宿主机,都预先准备好这个存储有 WAR 包的目录呢?

实际上,有了 Pod 之后,这样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。我们可以把 WAR 包和 Tomcat 分别做成镜像,然后把它们作为一个 Pod 里的两个容器“组合”在一起。这个 Pod 的配置文件如下所示:

---
apiVersion: v1
kind: Pod
metadata:
  name: javaweb-2
spec:
  initContainers:
  - image: geektime/sample:v2
    name: war
    command: ["cp", "/sample.war", "/app"]
    volumeMounts:
    - mountPath: /app
      name: app-volume
  containers:
  - image: geektime/tomcat:7.0
    name: tomcat
    command: ["sh","-c","/root/apache-tomcat-7.0.42-v2/bin/start.sh"]
    volumeMounts:
    - mountPath: /root/apache-tomcat-7.0.42-v2/webapps
      name: app-volume
    ports:
    - containerPort: 8080
      hostPort: 8001 
  volumes:
  - name: app-volume
    emptyDir: {}

在这个 Pod 中,我们定义了两个容器,第一个容器使用的镜像是 war,这个镜像里只有一个 WAR 包(sample.war)放在根目录下。而第二个容器则使用的是一个标准的 Tomcat 镜像。

WAR 包容器的类型不再是一个普通容器,而是一个 Init Container 类型的容器。在 Pod 中,所有 Init Container 定义的容器,都会比 spec.containers 定义的用户容器先启动。并且,Init Container 容器会按顺序逐一启动,而直到它们都启动并且退出了,用户容器才会启动。

所以,这个 Init Container 类型的 WAR 包容器启动后,我执行了一句"cp /sample.war /app",把应用的 WAR 包拷贝到 /app 目录下,然后退出。而后这个 /app 目录,就挂载了一个名叫 app-volume 的 Volume。接下来就很关键了。Tomcat 容器,同样声明了挂载 app-volume 到自己的 webapps 目录下。

所以,等 Tomcat 容器启动时,它的 webapps 目录下就一定会存在 sample.war 文件:这个文件正是 WAR 包容器启动时拷贝到这个 Volume 里面的,而这个 Volume 是被这两个容器共享的。

实际上,这个所谓的“组合”操作,正是容器设计模式里最常用的一种模式,它的名字叫:sidecar。sidecar 指的就是我们可以在一个 Pod 中,启动一个辅助容器,来完成一些独立于主进程(主容器)之外的工作。

例二:日志收集

第二个例子,则是容器的日志收集。

比如,我现在有一个应用,需要不断地把日志文件输出到容器的 /var/log 目录中。

这时,我就可以把一个 Pod 里的 Volume 挂载到应用容器的 /var/log 目录上。

然后,我在这个 Pod 里同时运行一个 sidecar 容器,它也声明挂载同一个 Volume 到自己的 /var/log 目录上。

这样,接下来 sidecar 容器就只需要做一件事儿,那就是不断地从自己的 /var/log 目录里读取日志文件,转发到 MongoDB 或者 Elasticsearch 中存储起来。

这样,一个最基本的日志收集工作就完成了。

Pod 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,它的所有容器都共享同一个 Network Namespace。这就使得很多与 Pod 网络相关的配置和管理,也都可以交给 sidecar 完成,而完全无须干涉用户容器。

这里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 Istio 这个微服务治理项目了。

4. 小结

Docker 容器核心实现原理:Namespace 做隔离,Cgroups 做限制,rootfs 做文件系统。

容器设计模式:优先考虑将关联密切的容器运行在一个 Pod 中。

  • 容器的本质是进程
  • 容器镜像就是这个系统里的“.exe”安装包
  • Pod 就是进程组
  • Kubernetes 就是操作系统

Pod 扮演的是传统部署环境里“虚拟机”的角色。这样的设计,是为了使用户从传统环境(虚拟机环境)向 Kubernetes(容器环境)的迁移,更加平滑。

5. 参考

https://kubernetes.io/docs/concepts/workloads/pods/

https://kubernetes.io/zh/docs/tasks/configure-pod-container/configure-pod-initialization/

深入剖析Kubernetes